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该体制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和历史原因。具体来说,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及弊端①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b.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改革前中国的这种计划经济作为高度集中的、事前调节的计划经济运行体制,面临以下两个难以克服的障碍:a.信息不完备、不充分,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b.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存在利用人们的利己心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2.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f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开始。自1978年以来,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为“体制外市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计划机制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刚刚开始。②第二阶段1985~1991年为“双轨制并存市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系的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③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为市场化的深化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市场化进程进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步向成熟阶段迈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