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心理平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新解
作者:孟万金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20期
摘要:不同的心理健康观决定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传统心理健康观都是从某一层面解释心理健康的内涵,没有深刻认识心理健康的本质及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是个性化与社会化对立统一过程中实现的心理平衡,这种平衡在社会化主导下不断发展变化,螺旋上升。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观心理平衡作者简介: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心理健康观决定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高度对心理健康赋予了新的内涵,做了新的诠释。一、传统心理健康观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精神医学者孟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学家英格里斯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界定还有许多,但综合各家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一般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标准:一是较为客观的心理健康的底线标准,即心理健康就是心理的非病状态。如果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不能确认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那他心理就是健康的。二是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良好的适应状态,即一个人能适应自身及环境的种种变化,他心理就是健康的。三是要求较高的标准,这一标准要求心理健康的人符合更理想的状态,比如负责任的、成熟的、勤奋的、能够爱和被爱的、独立的、智能良好的、快乐的、有成就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