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掌握力、力和运动相关的概念、定律、结论和实验;2、能够解释惯性现象;3、能够利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说题,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达到查遗补漏的目的。情感、价值和态度观: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2、通过说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评论(0)2学情分析评论(0)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惯性现象和二力平衡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和应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讲授】教案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达蓬山激流勇进一、梳——建构适应网络展示学生梳理的力和运动的知识网络。学生点评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知识的习惯,整理时先要削掉繁枝冗叶,留精简主干。这样不仅能把书由厚变薄,而且从宏观上把握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系统地构建起知识网络。承转:当然,单单理清知识网络还不够,我们还要把浓缩的知识点展开,再把书由薄变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展——加深知识理解
例如:对二力平衡的条件展开(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由此我们想到相互作用力的条件:(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进行比较得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对知识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区分、记忆。活动:小组合作,展开整理《运动和力》中的某一知识点,并收集1-2道题目,是对你整理的知识点的应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三、悟——体悟知识方法1、从内容上:把力和运动的关系总结一下
一个不等式成立与否,取决于影响号的因素如数正、负零或子积平方倒都会对产生注意考查这些在中作用是也就比较好判断了
f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现象引出惯性,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惯性实验深刻理解惯性。(2)用比较区别惯性与惯性定律。(3)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惯性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生活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