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到底是表现怎样的一种心境?当你站在这两句诗的面前,会做何感想?中国人崇尚留白,崇尚写意,能够写出把意境留给读者去品读的诗句的人,那就是大手笔。王国维说,写词最好是“不隔”,差强人意是“隔了一层”。他说秦观的“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隔了一层,因为把事情做的太实了,失去了读者再创造的可能。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不隔,因为这不但是写了景物,而且创设了一种真切但又朦胧的意境。“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恰好可以用来评价王勃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就是不隔,所以它千古传唱。勇气王勃仅仅靠对滕王阁进行景物、事件的描摹,已经可以雄视百代了,但王勃还觉得不够过瘾,自己一定要做到前台,借阎都督的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纵观全文,有四个字是王勃情绪的转折点:兴尽悲来
f什么兴呢?四美具,二难并:秋高气爽,登临滕王阁,览尽天地间大美,贤嘉宾,高朋满座,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样样都有,一应俱全。但老子说:物壮必老。事情达到极点,便向相反的方面滑落。王勃的悲伤是从何而来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无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但王勃在“兴尽”之后,慨叹的是“盈虚有数”,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有定数。这是王勃作为一个仕途失意、前程渺茫之人的真切感受。所以,他紧跟着补充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路”是什么意思?丧失了前路,人的最大痛苦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犹疑不决,而是前方已无路可走。犹疑不决,还可以冒险一试,无路可走则只能大哭一场。可以说,王勃此时写出“失路”二字,我们就能联想起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这么多的心情。可以说,文言文的魅力就在此,它需要你思索,而不是像现代汉语那样苍白。王勃失路的原因,在于官场的失意,他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自比西汉大才子贾谊,心中思念庙堂之高,希望得到皇帝的召见,询问治国之策。古人对做官念念不忘,忠于皇帝,是不是都想获得权势富贵,都是官迷?是不是都是奴才?事情不能客观来看。封建社会里,皇帝和国家是合二为一的。有志气才华的人,要想为国效力,要想为百姓谋幸福,首先要获得在朝为官的资格,只有获得了这个平台,你才有实现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利的可能。所以,王勃对皇帝念念不忘,并不能仅仅看做就是为皇帝服务,就是权力熏心。在外部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