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前轨道铺设期间轨道铺设后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工后沉降观测期
注:观测墩台沉降后,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梁体施工完成预应力张拉期间桥梁附属设施安装预应力张拉完成轨道铺设前观测频次观测期限全程全程≥60天观测周期张拉前后各一次安装前后各一次1次1、3、5天,后期1次周备注设置观测点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f轨道铺设期间轨道铺设完成后
全程第1个月第2、3个月3-12个月
1次天1次2周1次月1次3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
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涵洞基础施工完成涵洞主体施工完成洞顶填土施工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涵洞完工-轨道铺设前轨道铺设期间轨道铺设完成后观测频次观测期限全程全程全程≥6个月全程24个月0~3个月4~12个月13~24个月观测周期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前后1次周1次天1次月1次3个月1次6个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备注设置观测点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53过渡段过渡断沉降观测应以路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并加强观测。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3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31路基工程路基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f评估内容主要为:进行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推导各观测断面沉降变形拟合曲线、各观测断面工后沉降预测。对每个路基工点应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至少两次以上,并检查路基工点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满足以下要求,可以铺设轨道。(1)对路基和刚性结构过渡段。同时审核其预测工后沉降差异是否≤5mm,折角≤11000。(2)检查同一个观测断面前后两次工后沉降预测值的差异,如果其差值≤8mm,预测的工后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