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满足自身需要、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例如,婴儿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而学前儿童则可能对同伴产生依恋。
第二,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依恋母亲的婴儿在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对身体的亲近,如依偎在母亲身边或在母亲周围活动。而且,婴儿的积极社会信号和社会互动也经常指向依恋对象,如婴儿对依恋对象更多地表现出微笑、咿呀声、呱呱声、注视和抓握等最初的积极社会行为。
第三,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在未来的各种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日后对问题、对环境的最初控制感和效能感的产生以及探索世界的基础。
第四,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对个体意义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衡量依恋关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志之一。
第五,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一方面是由婴儿遗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依恋双方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协调的行为模式,而最终会加强看护者对婴儿的依恋。
有一对父母,年轻而且家境又好,他们不想把时间都耗在家里,就想着到国外去看看,认为孩子大了就没有时间出去了。于是,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亲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等到孩子三岁,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无比惊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经常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更不服从父母的管教。这对夫妇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错误的做法,后悔不已。所以,每一位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
f的孩子去承担。总之,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
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依恋的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父母的需要,其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安全感等生存的“必需品”,依恋的社会意义是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它是个体探索外部环境、谋取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本”。
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㈠依恋的类型安思沃斯观察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发现儿童有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A型为焦虑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再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