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
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
关键词依恋形成及类型质量影响因素
一、依恋的界定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着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亲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①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根植于依恋这种情感。
在婴儿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连绵不断。所以,依恋对于婴儿来说就是在他们和母亲(主要照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哈洛将一只刚出生的婴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脱离母亲的抚养。笼子里有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柔软的、毛巾布质料的“母亲”接触,尽管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同另一个冰冷的、硬的、金属质料的“母亲”接触,虽然这个“母亲”能提供食物,但它不可以拥抱。哈洛也发现,被剥夺了肉体接触的婴猴,
f虽然其他方面受到很好的照看,但它们极端胆小和畏缩,无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二、依恋的特征
儿童在与母亲(主要照看者)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这就使得依恋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特征。
第一,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儿童并非依恋所有的人,而是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