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有效课堂教学:让课堂不再“涛声依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园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尚有许多挑战、困惑与难题,突出表现为课堂的“低效”。2001年7月2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由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堂教学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伴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何保证“有效课堂教学”,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涛声依旧”呢?无疑,这是一种技能的换代,更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一、改进教学结构,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使教师由原来的“教教材”转换为“使用教材”,由原来的照本宣科转换为重新组织和调整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传递者。同时,新课程还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且是由学生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在学习《依法纳税》这一框题内容的时候,我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将相关内容做成网页,网站上有税收的相关文字、图表、练习、flash和音像资料,有供学生讨论的聊天室和BBS,有拓宽和延伸学习内容的相关网站链接。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上学习,还可以通过链接方便浏览其它网站,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观点和文章。这样,就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的学习形式,将抽象化的文字转换为图象、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和教材的限制。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有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出深刻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亲身体验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二、突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f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相当缺乏普遍存在着学习行为被动化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安排,主要表现为:靠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靠老师安排学习任务靠老师督促学习行为靠老师调控学习过程靠老师评价学习结果……。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被造就成为课堂的傀儡、知识的奴隶当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