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不重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专制型为主的教养方式;而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他们的教育是介乎权威与宽容之间的。1995年中国留学生张溯在考察了东京和北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之后认为: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日本母亲多采用宽容态度,孩子的成长也与母亲的期望较为一致;中国的母亲虽然期望较高,但孩子的成长水平却与此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家庭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自立能力的培养。中日两国的母亲相比,日本母亲学历较高,她们即使有工作,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因而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一般学历较低,既要工作又要忙家务,因而对子女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据中日母亲的上述差异,我们认为:在独生子女教育倍受重视的今天,应尽快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并给母亲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安排家务,实施家庭教育。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将影响其一生,而学龄前期又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陶沙等1994年“3岁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教育孩子时较少的表现出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而更多地使用说理方式,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在工厂、服务行业工作的母亲相比,在其它行业的母亲更多地使用民主而较少使用专制、溺爱的教养方式。的确。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职业选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组成家庭的选择范围,从而形成特定的家庭社会背景、家庭文化氛围及教育观,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她们教养方式的一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关颖等人进行的“幼儿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表明: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虽然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压抑较少,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孩子接受父母影响教育较少,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在儿童社
f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对道德规则的遵守、同伴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父母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