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霍夫曼等人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回收”两种方式,强制是父母对儿童体罚冷漠地拒绝和剥夺及威胁等。他的研究表明:强制的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这种惩罚方式会导致父母与儿童的感情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研究表明:父母使用这种方式,会使儿童产生过重的内疚感,刻板而不是灵活地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但他们的研究又指出:有着强烈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儿童,其父母的惩罚常带有情感性,并
f伴有合理的解释,而且父母一般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鲍以后的研究也认为“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对小伙伴开朗热情、自信,对成人和善)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着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向孩子说明对他们加以限制的原因。最近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不但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中国心理学家也对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从1991年开始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合作,进行了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探讨了两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测验中,母子关系用“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父子关系用“肯定否定”一个维度,它表明在儿童心目中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任认可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上海母亲的宽容型教养方式比接受方式更能影响幼儿的独立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而孩子们心目中父亲肯定的形象更能促进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发展。但上海母亲不如横滨母亲宽容,可是接受程度却比后者高。上海父亲也不如横滨的父亲肯定。这与两国关于好父亲、好母亲的标准不一致有关。上海父母强调要爱孩子,关心孩子,应尽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