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观测业务规范
中国气象局
ff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气象局就将酸雨观测正式列为气象台站观测项目。9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布设酸雨观测站网,目前台站数量已经达89个(含大气本底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长期监测站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些省份的气象部门利用地方经济支持布设了省级酸雨观测站网,进一步扩充了全国酸雨观测网的能力。在各级业务、管理以及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气象局的酸雨观测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观测质量日益提高,所积累的长期酸雨监测资料,已经应用于我国的环境监测、治理的科学决策和相关科学研究。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酸雨观测的业务管理,提高全国酸雨监测网的观测时效和观测质量,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自2001年起,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组织有关专家,在原有的《酸雨观测方法(试行二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GBT191172003《酸雨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编写了《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编写过程中,除了征集了来自各级气象部门专家和业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外,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专家也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了最终定稿的审定工作。在此,谨向对《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编写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的专家及有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经中国气象局批准发布,自2006年1月1日开始执行。在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酸雨观测的历史相对较短,在今后的观测工作中,本规范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组织编写,参加编写的主要人员有汤洁、金淑萍、于晓岚、姚萍、杨志彪、关彦华。
中国气象局2005年3月
i
ff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工作任务2
第三章术语和单位331酸雨332大气降水的pH值333大气降水的电导率33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