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制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塾、庠、序、学都是古代学校名称。《学记》主张从“家”到诸侯国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学
这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九年制大学学制由此可见古代年级制的萌芽《学记》确立了一套古朴的、完整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全面。“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和“强立而不反”等属于德育范畴“离经”、“博习”、“论学”和“知类通达”等则属于智育范畴体现了德智并重的思想。再次考核程序合理。考核标准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的对不同学年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
2
f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
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