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全文及译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化的三种层次境界化民成俗教育与个人建构。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由所培养的人来完成。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治国政策。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立国之本这一带有本质性的理论问题。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即“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1
f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形成教学的全过程。揭示这条规律是《学记》对教育学史的重大贡献。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等重要的教学原则和“喻”、“善问”等重要的教学方法为落实“教学为先”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