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按套路的。做到真题,模拟题你就看出来了极明显。应该尽量拿满分,特别是大题部分。r
r
r
记住模型,不要管它怎么来的。比如正态分布的密度公式,不要去推导、证明,关键要记住r
书上例题多做几遍,基本都在上面。太难的题目不要去研究。看书要仔细,尤其是符号,比如大数定律里的分母上的字母,仔细看看有什么异常。(大数定律不是重点)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张国忠本文在模拟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探究宏观经济分析须遵循的方法。r
一、宏观经济循环总图式:EADP×QYASEAD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E来衡量,合并记为EAD。AS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Y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为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r
二、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显然,逻辑应从P×Q开始。因为,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在P×Q中,Q与前者(就业)密切相关,而P本身就是物价水平。然而,P与Q又是如何决定的呢?P与Q是市场经济中的P与Q。P与Q是市场概念,它们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萨缪尔森著名的教科书《经济学》中,他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画到一个图中,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作为其后果的现实经济现象产出、就业、价格水平等,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注重对需求方面的因素的研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P×Q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即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加长短板,消除此短边制约,木桶的盛水量即可增加。现在我们分别就供求两方面来进行因素分析。r
三、需求方面。先看EAD对P×Q的影响。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由该社会所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条件,企业和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组织生产的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设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既定,则EAD对P×Q的影响,取决于该社会的当前生产是否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以怎样的状态接近其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