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对策:本课教师其实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Howtomakeapumpki
la
ter
?或者howtomakeabirthdaycard?来让学生谈论如何做DIY,这样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小组活动起来就游刃有余。三、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提升小组合作效率课改中虽然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但是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一次或者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有时候一节课使用多次小组讨论。但仔细对这些小组讨论分析来看,发现很少一部分具有积极效果,还有一部分是成效甚微或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有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教师应该认真体会课改精神,并且认真钻研教材和自己的学生。除了活动过多,有的教师设计问题时缺乏深度。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时也运用小组讨论,学生无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大有“无病呻吟”之嫌。换而言之,教学中遇到简单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加以解决。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上册《奥黛丽赫本》Readi
g第一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音标拼读新单词(用时5分钟),接着通过抽几位同学读出新单词,检测小组学习的成果(用时5分钟);然后教师让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快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读完后核对答案(用时10分钟),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第三次小组合作,翻译出这篇文章并且划出重点短语和句子(用时8分钟);接着学生开始提问阅读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解答(用时12分钟);最后,第四次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这节课的要点(用时5分钟)。这节课,教师在教授课文时用了四次小组合作,但有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其实是小组合作难以解决的,似乎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教学难点也没有突破。整节课结束后,学生的收效不是很大,课堂效率也不高。这样的课,教师明显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有点“穿新鞋走老路”。对策:这堂课,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教学任务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明确重难点,然后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只有当遇到问题,个人无法全面解答,学生内心产生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而小组合作能够弥补不足时,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和任务,这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这时的小组合作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适当地、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才会收到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