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先秦时代,腊祭是“一岁之大祀。”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5
f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其原料可能是五种豆子。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南宋时代腊八粥原料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栗子等。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即用各种杂粮(大、小米、豆子等)所煮的粥。由于佛教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作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品来看待。
祭灶(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人用各种糖祭祀灶神,并用清水和草料祭祀灶神的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现代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给它的座骑也不过是清水一杯,草料一把而已。除夕(腊月三十)守岁和团圆饭常年的腊月三十,或小建年的腊月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通常被称为除夕。严格地讲,只有这天夜晚才是除夕。新年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面对新年,人们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圆。腊月三十日的晚饭,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它非常丰盛,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场,即团圆。如果有远在异地无法赶回,则空一个座位给他。团圆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人人平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