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第三节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第五节补体受体的测定第六节补体测定的应用
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第一节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其中C3含量最高。(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二、补体的活化途径1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最早被人们所认识,故又称第一途径或传统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已应用于科研和临床的方法包括: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APCH50尚未列入检验常规。而MBL途径活性测定的可靠方法暂未建立。因此,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和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
第1页共4页
概述
f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可见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S形曲线在30~70之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