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⑧⑨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②③⑤⑥
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板书:
书什么
首:恢复中原之志颔:抗金胜利场面颈:壮志未酬之情尾:渴望建功立业
感情基调
豪情激昂沉郁愤恨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