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
1.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
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B.魏源C.曾国藩
D.李鸿章
2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
着“Scie
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A.中体西用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
D.中西同源
3.《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
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
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
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
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
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
人的政治派别是
A.保皇派
B.维新派C.革命派
D.洋务派
6.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
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
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7.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
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
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
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9.“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