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的办法建设新型社会智库作者:迟福林《光明日报》(2015年01月30日02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份关于智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勾画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意见》指出“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成部分”,为新阶段社会智库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实践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智库建设,使社会智库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释放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重在创新社会智库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社会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支撑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力量。社会智库是以公益性为导向、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思想产品和决策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其研究具有相对独立客观的特点,所提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能够超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社会智库植根于社会,接地气,能比较充分地反映社会诉求,在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中有着独特作用;在国家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一批具有国际化特点的社会智库活跃在国际舞台,在推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以改革的办法探索创新社会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社会智库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进展,但总体看发展还比较滞后,难以适应新阶段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需要,难以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数量较少,目前仅占智库总数的5;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国际知名度不高,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资金、人才短缺;组织形式和管理方
1
f式亟待创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办社会智库,鼓励社会智库大胆探索,创新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研究的相对客观性是社会智库的立身之本。保证研究的相对客观性,重在调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重在实现经费、人事管理等体制机制的相对独立。社会智库只有加强专业化建设,形成鲜明的专业性特点,才能形成独特品牌和自身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社会智库要关注全局,把握趋势,拓宽国际视野,更多地“谋万世”“谋全局”,而不仅仅是“谋一时”和“谋一域”。创新是社会智库的生命线。没有创新,社会智库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社会智库从经济社会政策需求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