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位是还要注意,应尽量选在朝路的方向,还要注意能保证把尺立直,比如在树上钉钉子时,要选那些向路外歪的树,而且在立尺时,不要把尺靠在树上,因为看似竖直的树,从水准镜里看就不竖直了。选好的点要编号,并记录在本上,这个本非常重要,最已把所有前期测量的工作成果记在一个本上,一个工程一个本,别混淆了。所设的水准点要能覆盖整个工程的修筑范围,一个点的覆盖范围为,以该点为圆心,半径150m的圆。点设立完了后,下一步是要测这些点。这项工作最好是五个人完成:两个扶尺、两个看水准仪读数,一个记录并实时计算数据。所有水准点,头尾两个点应该是已知点,既交桩时设计方给的点。测相邻两个点的高差,为一个测站。一个工程有
个水准点,在测这些点时就会有
-1个测站。每个测站的来方向的点为后视点,前进方向的点为前视点。每个测站的工作流程如下:一、前后视点都要立好塔尺,看水准镜的人把水准镜立在一个能保证前后视距差在5m以内的地方,这是为了把水准镜的竖直角造成的误差尽量地减少前后视距可以通过分别读取前后视点上下丝的数值差获得,上下丝的读数差与实际距离差是1100的关系,既读数差1cm,实际距离是1m。二、两个人分别读取前后视读数,然后分别用后视数据减去前视数据,所得结果既为前视点与后视点的高程差。公式如下:后视读数-前视读数前后点高程差前视点高程-后视点高程读数后,两人的结果的差在3mm之内就可以了,进入下个测站的观测。如果大于3mm,则进行调整重新观测,直到数据符合要求,切不可弄虚作假。调整的内容有:重新确定立镜位置、重新立镜、两人换镜读数等。有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书上要求两台水准镜的立镜高度应差10cm以上,我个人认为没那个必要,因为那个要求是为了让数据分开,表示从不同立镜高都能得出正确值,我认为只要数据对就可以了。当全部测站的工作都完成后,下面要做的是平差,其原理如下:一、假定测量过程中不存在误差,则有如下公式: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第一测站的高差+……+第
-1测站的高差第
个水准点的高程二、考虑误差后,公式如下: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第一测站的高差+第一测站的误差)+……+(第
-1测站的高差+第
-1测站的误差)
-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第
个水准点的高程+
f三、平差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第二个公式所有的误差,使第二个公式变为第一个公式,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消除,为的是让工作顺利进行,但实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