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六)作业设计课下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人内心的悲苦和忧国忧民情怀。要求:分别找出能体现诗人悲苦和忧国忧民的词语或句子。附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juà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á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板书设计
课程资源:《语文助学》《语文教学用书》《教材全解》教学反思:诗歌的教学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难点。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讲诗歌我就头疼。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有时自己都感觉索然无味。于是我努力在教学中求变,我越来越感受到越是诗歌越应该体现“语文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品味、思考。朗读的过程也离不开去了解作者的
f人生经历以及抓住诗歌中一些关键词语、句子。《登高》就是基于以上理念设计完成,我自认为有以下优点:1、朗读教学贯穿整堂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意,在朗读中感知诗情。课堂上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让我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我勇于实践诗歌教学的信念。2、关于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介绍安排得恰到好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先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个整体认知,下面的具体指导就容易的多。3、根据北师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比较阅读。在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比较分析能力后,这次的比较阅读加大了难度。首先,在朗读指导之初就让学生与已经学习过的《秋词》《采桑子》比较;其次,这次不仅教学生用比较法去异中求同,而且还同中求异。虽然难度提高,但是课堂效果很好,从而说明朗读指导是成功的。4、在预习环节让初一的学生大胆尝试写阅读批注,交给他们赏析诗句的方法。不足:课堂检测环节让学生赏析诗句时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师理论指导偏多,孩子们一时难以接受。这让我感觉到这方面的指导应该渗透到平时的每节课教学中,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