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2、积累文言知识。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二、了解作者及背景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人,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有《七录斋》行世。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人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福州推官、文选员外郎等职。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担,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之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深受人民爱戴。三、基础知识1、正音:张溥pǔ丁卯mǎo蹈dǎo死佯yá
g狂蓼liǎo洲缇骑tíjì曷h故魏阉yā
堪kā
废祠cí诛zhū户牖yǒu旌jī
g其所为投缳huá
扼腕wà
十有yu一月欤yú社稷jì高爵ju显位缙绅jì
shē
矫jiǎo诏zhào猝cù发
赠z
g谥shì美显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1
f(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义:头颅。今义:多指一个团体的领导(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亲信,名词;今义:指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共的)(4)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名词;(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非常,两词连用,不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极。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