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从“计划招收、统包统分”的模式到现在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自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新的模式开始探索建立,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就业机制。3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涉及千百万家庭,社会关注度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谐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多方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供需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时空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
f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矛盾同时并存,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定位为普通的劳动者,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特点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要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它具有如下特点1全程性。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必须是从其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与服务,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贯穿于每个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2系统性。根据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不同阶段开设模块化教学课程,其指导的内容既独立成章,但又不孤立,既具有自身特点又兼有共性,形成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又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课程整体。3实务性。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比,虽然有理论阐述,但更多的是向学生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模拟、面试礼仪与技巧、就业法律实务、就业程序等,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实务性。4可操作性。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是采用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个人经验分析、模拟面试、面试录像、经验分享、团体训练、创业大赛等,教师教给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都可以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进行模拟操作。三、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1就业指导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表现在部分高校只把它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课时量少,有的高校将课程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有的高校甚至只举行几次简单形势报告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