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小学数学“烙饼问题”表征模型的比较与反思
作者:李婷卢建川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8年第08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烙饼问题”的教学研究中,通过几类表征模型的比较与教学实验反思,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选择恰当的表征模型,突破“烙饼问题”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对课题内容及问题解决策略有直观且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烙饼问题;表征模型;图形化;符号化
表征模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思考的“情境”用符号、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对知识加以呈现、组织与表征,是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补充、细化和强化,是数学思想理解与深化的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优化》课题的内容,教材通过“烙饼图”的表征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到烙三张饼的最优方案。教研文献资料显示,许多一线教师为了突破“烙饼问题”的难点,尝试简化教材的表征模型,进行教学重构。
笔者通过小学数学“烙饼问题”几类表征模型的比较,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这些表征模型依旧不能很好地突破“烙饼问题”,也不能迁移解决更复杂的情境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选择恰当的表征模型,注重启发式思维尤为重要。
一、“烙饼问题”几种常见表征模型的分析
1教材中直观化的表征模型
人教版教材“烙饼问题”由情境图引入,即一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问:要烙三张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通过直观形象的“烙饼图”表征模型,展示烙三张饼的最优方案(图1)。
教材“烙饼图”是最贴近问题原型的直观化表征模型,用大圆表示平底锅,1、2、3号小圆分别表示三张饼,正、反两面由不同颜色构成;主要通过在“烙饼”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约时间,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优化思想。然而,在教材的表征模型中,由于图形符号表征的不一致性,会干扰学生对问题要素的认识。笔者对此稍做改动(图2),使得学生对“烙饼”有更直观的认识,能够感知“烙饼”的详细过程,探究烙更多张饼的规律。“烙饼图”的表征模型也仅能得知“饼”的正、反面以及“烙饼”的过程,不能表现烙每面饼的时间要素,因此从中获取的解题策略并不能很好地迁移到更复杂的情境问题中。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三类图形化与符号化的表征模型
(1)文献1在“烙饼”的探究过程中,逐步优化操作环节,通过1张、2张,渗透“满锅”的思想,不断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