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互联网思维:跨界与颠覆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其实很难说谁的定义或者理解是绝对正确的。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互联网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或许也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本意。其实读者们关注的并不是谁更对谁更错,而是在于:第一,某个理论体系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当下各种各样新的商业现象;第二,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之后的商业实践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同版本的“互联网思维”,包括小米的雷军也有自己的解释,即所谓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我也想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在我这个版本中,总共涉及四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四个例子,去提炼一些共通的东西。第一个是小米,拿小米作为互联网思维的例子,恐怕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它代表了一种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第二个是余额宝,它代表的是金融服务业的方式;第三个是雕爷牛腩,代表餐饮服务的方式;第四个是特斯拉。至于为何选择这四个例子,主要有这样几点考虑:第一,它们覆盖了产品和服务两个领域;第二,它们覆盖的产品和服务,在复杂性程度上也正好包含了从非常简单到非常复杂;第三,它们也涵盖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互联网思维不仅可以改造那部分所谓的“天然”互联网企业,它同样也会对传统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总体上,选取这四个例子进行讨论是蛮有意思的。在这四个例子的背后,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互联网思维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设计和构造一个商业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要满足什么样的商业需求”、“怎样寻求一种可持续的优势”。本质上,这四个例子都找到了这样的一种商业逻辑;第二个阶段,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地强化这种逻辑;第三个阶段,当某种特定的商业逻辑被确立之后,就要想办法使这种商业逻辑的价值最大化。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征和值得企业关注的要点。
首先是第一个阶段,设计和构造一个商业逻辑。事实上,这四个例子的有趣之处在于每一个都起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也是第一个关键点。之所以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有多个方面的原因,有需求方的因素(支付能力和技术要求的限制),也有供给方的因素(譬如应对长尾需求)。小米所有商业逻辑的起点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人们希望得到一个极度强悍的手机硬件,但成本不能太高(现在小米还在持续挖掘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消费者有什么电子产品用得不爽,小米就做什么);余额宝也一样,人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