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也是学生对课文进行首次学习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落后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由此可见,预习质量的好坏,无疑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通过预习,可粗知课文内容,从而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并非一件无师自通的事,它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从三年级开始,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篇课文的前面,都用专门的文字,明确地提出了预习的要求。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预习,给予适当的鼓励,增进学生预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一旦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二)、逐步掌握预习方法。新教材中的预习内容,对课文的背景、概况作了简要的提示,还提出了能引导学习的思考题;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所以,学生的预习可以借助教材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题来进行,有的放矢地预习,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当然,教师在指导预习时,应进行精心的布置,可适当设置一些比较合理的,并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预习题,使预习的内容难易适宜,让学生能够“思有所悟”。如在指导预习《凡卡》这篇课文时,可设计如下预习题:凡卡在莫斯科受了哪些苦?凡卡在写信时回忆了哪些事?凡卡有可能摆脱悲惨的生活吗?学生在思考以上几个问题时,其实就是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根
f据不同类型的教材编写预习提纲、自学提纲,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达到共同预习的目的。三、
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是把前人的知识成果通过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和觉悟,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去实现,学生的主体变化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方面是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他们挖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因此,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在教学上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有面地调节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条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