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新课标”同时还提出:养成谈书看报的习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150万字左右。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一、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问题
作为农村一名教师,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一张语文试卷上,总少不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回答问题,更会令他们头痛;有些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写起来那些素材更是捉襟见肘。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培养起积极阅读的兴趣,不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农村,由于观念较落后,有些家长严重地被应试教育束缚了思想。应试教育也使得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一般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甚至课外阅读也被认为是看“闲书”,是对学习无益的事情,不少学生因为课外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而受到家长的批评或指责,当然也不可否认农村落后经济的限制。(二)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读物稀少在西洞庭,学生获得图书的途径只有购买和学校图书馆借阅,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及各种辅导书为主,盗版、垃圾书刊在市场上更是比比皆是,甚至四大名著新编、篡改让我们的孩子茫然。(三)阅读习惯不完善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摸索,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手段,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导致学生读书兴趣不浓、数量偏少、阅读习惯不佳、能力有待提高等现象,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四)硬件设施简陋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甚至有些学校根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