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稠油油藏开发难题及技术优化对策
作者:王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胜利油田稠油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单家寺油田、乐安油田、胜坨三区、孤岛油田、陈家庄油田、金家油田。普通稠油油藏,边底水发育,油层埋藏浅、出砂严重,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本文根据个人工作实践,结合某区块稠油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优化该区块稠油开发技术作以探讨,以期为稠油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稠油油藏开发难题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
1稠油开发难题
某区块开发共分产能建设、产量递减、综合调整挖潜、分层系综合调整四个阶段,目前,油井总数为48口,年产油38万吨,累计产油692万吨。措施老井产量15285吨,没有新井,措施增油238吨,产量主要以老井产量为主,没有新井,综合含水877,稠油开发难题较多。
11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
该区块目前综合含水877,与去年12月对比,综合含水上升08,日油水平下降130t,含水上升快。含水大于60的井共33口,占据687,说明坨11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边底水发育、油稠与油层压力下降、隔夹层发育情况。
(1)边底水发育:该块小层发育较大水体,且局部上下连通,天然能量比较充足;其它小层局部发育边水,但水体体积小,天然能量弱。
(2)油稠,油层压力下降:该块地面原油粘度范围为20005000mPas,平均地面原油粘度为3592mpas,该区主要采用冷热采两种模式开发,含水上升较快的7口井均处于构造中部或局部构造高点,且所生产层位缺乏边水能量补充,在注汽井次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地层亏空加剧,造成油层压力下降,边水指进、底水锥进现象突出。
(3)隔夹层发育情况:主力层间隔层厚度在13m,层间隔层厚度稍薄。二砂组和三砂组间隔层分布稳定,只是在南部变薄。水体较大的层间隔层厚度薄。
12有一定的边水能力,层间差异大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受各小层水体大小差异影响,小层之间天然能量大小差异较大。中下部主力小层(2335)纵向上呈下强、上弱分布特征。该区块2332层的井共有25口,占据总井数的61,成为区块产量主力小层。由于缺乏边底水能量供给,油稠(3797mpas),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平均单井产量低(日液10t,日油35t,含水666)动液面700米,泵效407。随着不断开发,矛盾日益突显。生产Ed12332层的油井自3月份开始频繁躺井,共6口,影响日油水平106t。注汽井点少,难以形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