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能实时集成到系统中,领导可以随时上网查看、给前方下达命令。所以,2009年以生产指挥系统为核心的决策智能化,主要是为决策层提供各种关键数据的预警。这些目标从各项指标来看,在2008年已准备就绪。2009年是向智能化油田过渡的一年。打造智能化油田也是下一个5~10年的主要任务。李清辉说,数字化是以数据为目的,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而智能化油田则要利用各种业务模型,包括知识库、专家库等,对生产和决策做出智能辅助,真正地用计算机管理油田。业务模型就是其中的核心所在。没有围墙的工厂除了石油产业链上游的勘探开发,新疆油田的业务还包括油气集输。油田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遍布范围辽远广袤。以前,在戈壁和沙漠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通信手段,一个勘探队伍几十人、上百人在一口井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临时拉根光缆或电话线都不合算。现在则实现了探井数据的远程传输,在前端设有采集设备,通过卫星发回数据,位于后端的地质工程人员及领导都可以在办公室实时监看,随时发现问题。开发也是一样,彩南油田是中国的第一个自动化油田,当时曾提出“100人管理100万吨”的口号。这是什么概念?以前100万吨的油气田需要1000个人来管理,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人数被缩减到110。现在,由于产量不断增加,后期开发的复杂程度增大,已经实现了200多人管理100万吨的目标。现在的采油工可能无法想象以前的境况:两三个人或徒步或骑自行车,带着资料本提着小桶去野外巡井,采油工又多为女性,既不安全又不
f方便。现在有了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化仪器仪表,终控室设在石油基地而不是沙漠,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就能控制和观察各个油井的生产情况。在现场只需要驻扎少量工作人员,发生问题随时开车到现场解决。改“巡”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现在,新疆油田一年就能勘探100多口井,开发2000多口井。“一把手推进的信息化一把手”推进的信息化一把手提到2008年自己最得意的一个项目,李清辉说,那毫无疑问是地理信息系统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级。2005年开始的中西部油区航测项目在2008年正式完成,以飞机航拍的方式采集到准噶尔盆地中西部油区5000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将地面起伏、油田景观等都搬上了计算机,任何一个油区的地面状况、外部景观都直观可见。虽然仅仅是对原有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完善,但对勘探、开发等生产应用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地质专家、开发工程师、物探工程师在设计、规划时需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