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到底。1999年11月,数字油田信息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在北京正式发布,次年5月就在中石油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广泛推广。现在,这套平台已经不断完善升级至60版。不论是勘探、开发还是管理,新疆油田的80多套信息系统全都是基于这个基础平台开发的。李清辉说:“逐个搭建系统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我们的系统不是孤岛,是一个个信息岛。因为基于统一的平台、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容易就能实现互联互通。”平台有了,但不可能一下子铺开包容所有系统。在“边建边用、急用先建”的思想指导下,几年下来这80多套系统洋洋洒洒一共开发了16000多项功能,集成工作随即被提上日程。从2004~2007年这三年间,新疆油田数据中心完成了所有系统的集成,也就是说可以打破系统边界,通过平台不仅能共享数据,也能共享系统的功能。对于集团领导来说,避免了逐个系统登录的麻烦,对专业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权限直达与自己相关的系统。数据采集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多种应用都涵盖其中,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对此无不欢迎。水到渠成的“智能决策水到渠成的智能决策”智能决策2009年是新疆油田“实现管理决策智能化”的主题年。这个智能决策绝非一蹴而就,它是1993年信息化发展到现在,数据量积累和系统发展都足够成熟的结果。数字油田建设分为全面开展、初步实现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1993年起,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将新疆油田从开展油气生产以来的所有数据采集、整理、质检,并录入数据库,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光数据整理就做了足足3遍,而且这一做就是7年。直到2000年,大规模数据建设和信息平台的开发才首战告捷。从2001~2005年的第二阶段,新疆油田提出三步走工程,分别实现
f档案资料桌面化、业务工作桌面化、新疆油田桌面化。尤其是2005年,新疆油田建立起以准噶尔盆地空间地理为基础的信息应用系统,把入库数据以地理形态进行展示,覆盖了大部分油田业务。2006年,新疆数字油田进入到全面实现的阶段,这一年,也实现了新数据按标准和管理制度准时、齐全、完整入库的一个突破。但在新疆油田公司科技信息处副处长沈建林看来,这还远不够。2000年之后开发的新油田都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但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只能采用人工现场抄表,回来录入、出报表的“半自动”补充,远未做到实时监控。2008年,这种局面终于被打开,这些生产过程自动化数据都能及时上网管理,对油井、站库、长输管线等都采用自动化设备监控,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