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
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3.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4.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五、简答题答案要点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
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
f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