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
摘要针对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孟子独辟蹊径,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内在于人的自觉心的,是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性善”即是实现价值之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孟子通过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来阐述仁、义、礼、智,从而进一步说明“性善”这一观点。并由“性善”出发,提出养气、成德,提倡要注重人格修养。
关键词:性善;四端说;养气;成德
一、
前言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儒学遭遇敌论之威胁。因而孟子言仲尼之教,广为论辩,以折百家,保卫儒学。而在百家争鸣之中,人性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孟子就此从“仁”出发,提出“性善”观点。性善论的提出既有力驳斥了当时有关性善问题的其他观点,为儒学之振兴锦上添花,也对后世儒学传统,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影响,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在人性善这一哲学命题中,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人性善或恶,其归属点都在于使人变善。人性本善,则保持善;人性若恶,则去恶从善。尤其在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从善变得尤为重要。人之本质为善,因而我们要保持这种本性,有本性出发去行善,用性善去规范自身行为。当人人都保持性善,由性善行仁义时,就是世风日上,社会道德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优越性,成为稳固社会之基石。
二、
性善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
(一)所谓“性”,在孟子指自觉心之特性讲。“性”字在古文中与“生”字为同一字,所以人们常常以为,所谓“性”即指生而具有。告子即主张“生谓之性”。《告子》上:
告子曰:“生谓之性。”孟子曰:“生谓之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诩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认为“生谓之性”,即天生的本来状态叫做“性”。而孟子则认为“生”与“性”不同,犬之性与牛之性不同,牛之性与人之性不同。孟子所谓的人之性,是指“人之所以与其他存在不同
f之性”1即人之为人的本性。因此孟子所谓的“性善”,亦是抛开形躯我,抛开一切感官经验,专指其内在自觉心。在《离娄下》中,孟子也指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人与禽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