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崛起的企业家。
这批企业家无愧于中国企业界的泰山北斗,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有着革命性的贡献。他们出生于解放之前,成长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有着体制内的饭碗。由于种种原因,大门中的大多数普遍没有接受过太良好的教育,如鲁冠球、何享健只有小学学历,宗庆后、张瑞敏只上过初中,陶华碧据说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然而,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这一代企业家开启了自己的商业之路。尽管困难重重、尽管步履维艰,但他们克服了时代的困难,在民族工业基础薄弱、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外国竞争对手虎视眈眈这三重压力当中谋求了一条生路。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各项物资供应都十分匮乏,所以大多数这时期的企业家最早从事的都是家电类和食品类,这也为日后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时至今日,40后企业家仍很重视实业,如任正非、曹德旺、宗庆后、陶华碧都表示要实业救国。
50后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亦十分艰苦。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因为时代的原因当过兵、下过乡。不过,虽然起点很低,但50后企业家靠着一股子拼劲儿,励精图治、吃苦耐劳、寻找着一个个挣钱的机会。王石靠倒腾玉米发迹、永好通过养鹌鹑赚了第一桶金、任志强开过小商店、牛根生从养牛工人做起、马明哲甚至是司机出身,他们的勤奋与智慧为日后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部分企业家,如田源、陈东升、冯仑等人则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幸运儿。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原先大多是工作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在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纷纷下海创业,因此被誉为92派。相比上一代的企业家,他们对经济问题有更为广阔的视野,与政府部门有更好的联络;更重要的是,私人企业在法律上已被容许。他们起初从事的产业都是高附加值的,比如金融服务、地产、咨询,甚至高科技。如今,50后企业家大多已年过花甲,但他们奋战在竞争的第一线,向门外的野蛮人发起有力回击。这一代企业家的这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值得每一位后辈创业者所铭记。
互联网时代
1998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元年。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家代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京东、携程这些公司几乎全部诞生在1998年的二季度和1999年的四季度。
从数量和知名度上来讲,互联网时代可谓是人才济济、星光熠熠。如今他们都已达到或接近50岁,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当打之年,是名副其实的“少壮派”。这一代的企业家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也是“高学历、高资历”的典型代表。他们大多没有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