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温开照(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400)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族文化如民间工艺、民族歌舞、语言文字等面临消亡。民族文化的保护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意义在于能为全球生态保护、改善人们温饱解决后空虚无聊提供良方。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温饱解决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发展。但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丰富多彩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让它们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前者主要指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与风情,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自己的特点,各个民族的特点都很明显;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祭祀活动等等,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舞蹈、藏族的宗教。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面临消亡的危机。下面举几个主要表现:
(一)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产品及其手工技术走向消亡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制造相比耗力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而找不到传承人并走向消亡。“资料记载,贵州民间产漆器的地区清末至解放前泛指毕节、大方、德江等10地。现在仅大方县还保持有漆器生产,与原来生产的地域相比我省蚕桑技术的保存只占40。不仅如此原在威宁等5个县分布均匀的民间开采铜矿技术现在全部消失。此外桐梓的井盐、毛毡遵义的油绸仁怀的沙酒赤水的竹篦和先炳生铁锄思南的丝线安顺的皮革器和牛皮毯雷山的石印黎平的树皮布安龙的龙溪砚铜仁的葛布和麻布兴义的三清镰刀等项目都已消失。贵州传统工艺中濒临失传的项目就更多了比如沿河的土家族乐器盘县的雕版印刷贵阳的雄精雕等。省博物馆传统工艺课题研究组初步调查统计贵州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项目占15.6已知失传的项目约占5.6。”[1](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面临危机1、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