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在更深层次上引进技术,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扬弃“市场换技术战略”,推行“以竞争换技术战略”,着眼于互利双赢、竞争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每花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0。8件,日本为737件,德国为534件,超出中国50倍以上,韩国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在国际标准方面中国为数不多,而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达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5万种,日本994年就有8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如此一来,我国企业在开展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往往核心技术为能掌握,市场却被占领了。国内的DVD与汽车行业的例子尤为显著。
f还有电脑系统的例子,不管我们用的是正版还是盗版,面对微软的黑屏计划,我们只能选择接受。用惯了wi
dows操作系统的国内电脑用户,可以体会到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就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无奈,这就是核心技术被别人垄断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结果受制于人、而且只能接受。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的发展强烈地依附别人,落得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并不能全球化,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想学习别人的核心技术常常是不可行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和载体,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