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疾病自古有之历代医家皆有善用者,外治法如针灸、外敷、膏药等疗法皆应用广泛。清代名医吴尚先所写的中医外治专书《理瀹骈文》道出了外治法的原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他认为内外治法原理相同,只是用药方法、途径不同而已,并言外治法治疗也应辨明寒热虚实、脏腑病位“外治必如内治,先求其本。本着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代中医药外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壮大,借助现代科技发明了许多新的外治法,如中药离子导入、电针疗法、透皮贴敷等。中医外治法方法多样,应用简便,安全有效,被广大群众所青睐。外治法治疗多种脾胃疾病疗效显著,在此笔者简单介绍我院脾胃病科两种中医特色外治方法,供大家参考。1中药保留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疗法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便记载了用土瓜根、猪胆汁等药物导入肛门通便的疗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直肠给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灌肠技术和中医辨证论治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疗法。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病
f情辨证用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包括部分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慢性便秘,各型肝炎、黄疸,肝硬化、肝性脑病等疾病。
慢性腹泻、便秘的患者尤其适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本法药物直达病所,使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中医诊断为黄疸、臌胀等疾病的患者也适合此疗法,灌肠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丛吸收,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本疗法还适用于难于服药的儿童和老年人,药物不需要口服,既解决了患者服药困难,又充分发挥了药效。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操作过程简便,将拟好的灌肠方剂煎制成灌肠中药液,液量100ml,温度控制在3940度,将灌肠液装入输液瓶中。根据病情安排体位,如病变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取左侧卧位。挂灌肠器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润滑导管后从肛门插入约10~15cm,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滴完后拔出导管,保持舒适体位,尽量保留药液不溢出,保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尽管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是患者不宜自行操作。中药保留灌肠所用汤剂为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