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鸟鸣图;第三句转为对昨夜潇潇春雨的追忆,展现的是一幅风雨图;末一句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怜花惜春,展现的是一幅花落图。昨夜霏霏烟雨不留痕,却有落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英铺满地,让人想见夜的静谧,春的凄迷。一样是写春之声,潇潇春雨可能有声,落英遍地可能无声,这有声与无声之间,是诗人对落英缤纷的一声叹息。这叹息声很轻、很轻,生怕惊动春夜的宁静,生怕惊动春夜的迷蒙。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风流闲美,正不在多。此诗近词,太以纤丽故。”1作为春晨的即兴之作,主要描写春天清晨之景,“酣睡的春天,酣睡,不觉,天色已晓,处处听见,鸟雀在啼叫,夜里的声声风雨,不知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2,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诗人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鸟雀啼叫,风雨声响,更为人们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
诗人写春景,不写色,不写香,只写声,突显诗人心之感悟,一句“花落知多少”,道尽诗人由喜春转为惜春的无尽哀叹。《春晓》是对青春、自由、生命的咏唱,诗人心中的那一片“百鸟争鸣”,象征着对不可复制的青春的畅想,背后实际隐藏着对这一切的感伤。
二、《春晓》“伤己”说
《春晓》千古流传,解析颇多,但时光流转,岁月钩陈,“伤春”一说似乎已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说辞。但文学毕竟是文学,它不同于历史,应该倡导发散性思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地接纳每一种可能的阐释。
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出一首面目清晰的山水田园诗歌,背后必然隐藏着诗人更多的心声,只是这种情感相对隐晦,需细心体会才可把握。《春晓》就是这样,“伤春”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伤己”情怀,是对自我身世的一种悲叹,正所谓“诗以言志。”3诗人689年出生,后一直在家乡读书,直到714年25岁时,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一带,十年间,广交友朋,拜见名流贵卿,以求进身之机。
724年,唐玄宗摆驾洛阳,诗人闻讯,急奔洛阳求仕,一待就是三年,一无所获。而此时,他的忘形之交卢,已就任襄阳令;726年,又有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等好友先后登进士第;727年,王昌龄也登进士第,他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多人。从年龄角度讲,孟浩然年长王昌龄9岁,年长储光羲17岁,他们都功成名就,而自己仍一介布衣,朋友仕途顺风,必然会对他形成压力。此前,孟浩然其实并不想通过科考出仕,《田园作》中:“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但出仕毕竟是有吸引力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