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作品本文是作者在被《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我的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三、问题探究(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二)指导编写阅读提纲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1、(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2、(312段):分析问题
①(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的事例,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②(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③(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三)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师点拨: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实验,就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3、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四)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点拨)有以下几种: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