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心理过程与课程的发展性;主体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问题。我们感到,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关键在于确立现代教育的课程观。也就是说,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一是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发展,以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二是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应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三是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四是强调课程应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
f记者:实现主体教育有多种途径,需要从教育各个领域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请您介绍一下德育中主体教育的研究。
裴:学校德育是体现主体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总结和发扬各实验学校丰富的经验基础上,从主体性发展这个角度进行调整和进一步创新,建立主体教育德育的新目标,是近年来课题组开始思考和进行初步探索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请从事德育研究的专家作指导报告,另一方面在实验校就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
我们提出“主体德育”,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界所主要信奉的德育过程“转化”理论(强调“灌输”及“内化”),对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严重忽视。我们认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德育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从这一命题出发,主体教育德育的实施,强调教与学平等、自由、真实的交往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统一的教育内容,尊重与要求统一的教学方法(檀传宝《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深圳教育科研》1999年第1期),围绕主体教育德育的目标及主要特点,确定了要研究的5个问题:一是主体教育德育目标及其评价问题;二是人对人的理解,主体教育德育的基础;三是主动建构德育主体;四是道德实践活动与学生道德发展;五是合作交往与学生道德发展。在理论探讨的同时,注意搜集和总结主体教育德育案例。主体教育的德育还主要处在形成研究思路及理论框架阶段。
记者:现在我国教育界非常重视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您是如何看待主体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呢
裴:当前我国教育界出于对青少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提出了“创新教育”问题。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全面系统的反思,深化素质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