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数学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二、立足生活和游戏创设学习情境
f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不应当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多少学习技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比只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更长远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和技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用精美的图片来显现学习情境。所显现的许多情境都是学生喜爱的故事、游戏或具体的生活情景可是再生动、再有趣那也只是一幅静态的画当学生看的次数多了难免会觉得枯燥。针对这一情况要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游戏把一些“静态”情境变成“动态”情境。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