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掌握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归纳变化的特征。
2通过研读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1
f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师:一年当有很多节日,同学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为什么?生:春节、圣诞节、情人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等。师:这些节日中有中国传统的节日,但也有舶来的节日。(PP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