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管理与定价策略
一、收益管理
收益管理是由Litterwood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关于收益管理的定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Kimes在1989年提出来的,收益管理是信息系统和定价策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合适的顾客,即所谓的“4R”观念。
(1)收益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收益管理是航空运输市场经营环境不断变化,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航空业。航空运输生产消费属于同一过程的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座位销售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预订的销售方式,这要求对座位销售进行事先控制。在航空运输业发展早期,各国政府普遍将航空运输业作为一项公众服务事业由政府进行管制,不仅在技术上也在经济上进行严格的管制,航空运输业短期运营成本基本固定,而且航班增加一名顾客的边际成本也很低,对航空公司来说,短期内以一个很低的价格卖掉一个座位总比让座位空着好,因为卖掉座位依然能够弥补部分短期运营成本。1978年,美国颁布了《解除航空公司管制法》,解除了统一票价,航空业放松管制后,使得一批低成本定期航空线进入市场,航空公司之间一再发生价格大战。价格大战的惨痛教训使业内人士认识到折扣销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航空公司降价幅度过大,购买折扣票的旅客人数过多,会使航空公司入不敷出,使参与价格竞争的航空公司陷人两败俱伤的困境。高水平的成本结构注定了低价格竞争的失败,70年代末,几家航空公司“创造”了收益管理。为了摆脱困境,美洲航空公司于1985年1月首先开发了第一个收益管理系统,使得很快赢回了原有的市场占有率,从此,航空运输的定价实践的重点从通过折扣销售座位转移到通过支付意愿来销售座位,通过顾客消费行为的分析进行市场细分,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目标群体的特点仔细设计附带限制条件的票价,目标是向每个乘客收取尽可能接近他的支付意愿的票价,同时又能够保证有足够的需求填满飞机。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航空公司多等级票价结构。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得发展和成功实践后,很快被应用于酒店、铁路运输、租车服务、旅游服务等众多服务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目前,已经拓展至通讯、金融服务、电力供应和制造业领域。(2)收益管理的体系结构收益管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企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价格将合适的产品
f卖给合适的顾客。它力求在微观层面上预测消费者行为,通过优化产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达到收益最大化得目的。为此RobertCros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