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与提高的对策
内容提要: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一种体现,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形象和地位,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民法律素质一直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它不仅影响了我国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进行,而且严重阻碍了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影响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应进一步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和专业法学教育、增强司法公正等途径来培养与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关键词: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现状对策在人民主权的原则之下,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本源,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如果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所谓当家作主参政议政,依法治国便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相对贫乏,法律意识淡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进行,而且严重阻碍了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影响了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因此,研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对加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提高我国公民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法律素质的涵义
公民法律素质是指公民在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的综合状态①。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认同、法律心态、法律习惯、法律行为、法律价值判断等各方面。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对法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称。法律知识是人类对法律现象和规律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结果。它包括法的基本理论、规范、制度、渊源、历史发展、思想沿革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等多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可以分为一般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前者指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以免作出违法或犯罪行为的法律常识。后者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专业性的法律知识。
(二)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关于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以及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它包括公民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的把握、评价和态度;从其形式上看,它表现为公民对法律现象的理解和认知的程度。法律意识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然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主要是加强法治建设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三)法律遵守和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