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
一内容介绍:“科教兴国”作为中国长期基本国策,有其重要意义;教育是此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途径,因此考虑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利用菲德模型作为手段来考察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教育的溢出效应作为考察重点,使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试图使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更贴近现实,从而有助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并求得对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程度的进一步认识。
二理论叙述: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教育影响经济的理论、方法:
1、1、舒尔茨的余数分析法:舒尔茨是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资本的投入分解为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通过计算社会积累的教育资本量及其收益率来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2、2、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法:丹尼森不象舒尔茨那样,把教育资本的增加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是把教育当作提高劳动力质量的一个因素,以劳动工资的多少作为简化劳动的尺度,来确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3、斯特鲁米林劳动简化法:这种方法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把多种不同程序的复杂劳动折算为同一的简单劳动,标志着劳动者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复杂程度,或熟练程序的提高,如果计算出劳动复杂度的提高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就能计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所做的贡献。
4、4、在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中,对教育成本收益分析的内部收益率法有了初步了解,根据哈夫曼和沃尔夫在1984年所做的研究表明,使用收益率法计量教育教育的价值大约只能捕捉到教育价值的一半。上诉计量方法所测量的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是用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
长量来反应的,其中包括因教育而增加的个人所得收入以及由教育引起所得增加而增加的利税额,通过这些计量方法所衡量的教育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只是教育的直接收益,属于其内部作用。
〈二〉、文章依据理论的叙述:教育作为一个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联系是重要的,而要估计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影响,就需要关注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即外溢作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分为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按照卢卡斯的定义,教育的内部作用是“个人的能力资本对其生产力(率)的作用”(1988),可以表述为:由教育带来的货币收入的增加;而教育的外溢作用,其内容相对复杂:(1)提高子女的品质(指健康状况、认识能力的发展、接受教育的程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