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的失败:根据这些模型既不能做出准确的趋势预测,提出的政策建议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货币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西方经济学阵营中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第一个学派,但是到70年代后期,对凯恩斯主义造成沉重打击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不是货币主义。在反凯恩斯主义的浪潮中,货币主义之所以让位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既有理论上的原因,也有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理论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学家们方法论偏好的改变:经济学家们由相信货币主义强调的实证方法转向重视规范方法。(2)货币主义倡导的“信誉”(credible)思想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吸收(例如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假说)导致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综合。(3)货币主义范式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货币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尤其是关于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的关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经验研究而不是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20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存在着“黑箱”:根据弗里德曼的实证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是下降的(每年大约1),但是从理论和
2
f常识上看,由于技术、制度和支付习惯的改进,货币流通速度是不断加快的。这种实证结果与理论结论的矛盾后来被称为“弗里德曼悖论”。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美国1982年经济衰退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意外并且是大幅度的下降。弗里德曼一直坚持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80年代初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大大损害了货币主义的这个“结论”。并且,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高度易变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怀疑货币主义所主张的“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单一规则是否可信和可行。由于理论和现实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货币主义既在学术界也在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受到“重创”。(三)技术背景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迅速发展,为求解大规模的经济计量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理性预期概念本身就是和高等数学知识(如概率论和微积分)结合在一起的,理性预期模型通常需要比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的拿手好戏。卢卡斯就是根据对多国资料的时间序列分析,来否定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的。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特色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既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传统,又吸收了货币主义的一些思想和信念,并在理论和方法上做出了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