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另说始定出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的位次,但由于名僧僧、僧猛、静蔼、道积等人奋起抗争,而未能实现。次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高道进行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据传佛门智炫力挫道方张宾,周武帝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不净尤甚。”。上述三次辩论在北周武帝组织的多次佛、道、儒三教辩论会中较具代表性,据传自卫元嵩上书“省寺减僧”以来,武帝未能即决,遂自天和至建德中,曾七次令争辩三教先后,一说为八次。武帝本只想罢斥佛教,但在辩论中道教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
f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僧猛亲自诣阙,陈不可排佛者十八条,以非难道教;静蔼法师谒帝,亦论辩不屈,终被逐出宫中而自杀焉;宜州道积见其不纳谏言,与同志七人,相率饿死。
5、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帝于道坛见老子化胡像,大生怪异,集沙门道士共议,参加的道教一方为张宾(擅长面相和星占之术,盛言杨坚有代谢之征,因而被隋文帝杨坚重用。曾主持制定开皇历),佛教一方为彦琮,此次讨论具体情况史无记载,只说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
6、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余永通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诘问,慧答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余列,请为稽疑?”据说余永通对此是无言以对。
7、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诏僧道入合璧宫论议,道教宗师李荣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据佛教典籍《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述,“荣亦杜口默然,于是赧然下座”,之后道士黄寿登场,“竖老子名义”,会隐法师接招抗论,黄寿“亦被挫锐,流汗失图”。
李荣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今四川绵阳市),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慧立大师为大慈恩寺僧,曾与彦琮大师合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了玄奘西行取经事。
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负多胜少,一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