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培养学生解决经济法实务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模式,努力改变偏重理论教学的现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构建符合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法学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形式
在高等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法学专业课程可分为基础法学和部门法学两类,《经济法》属于其中的部门法学,与立法和司法实践关系密切。将案例教学法这种一般性的方法应用到具体的部门法学《经济法》中,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合本课程需要的独特的教育模式。从美国等法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做法来看,案例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我们认为,《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也应当主要包括前述内容。
(一)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内容。随着高等院校法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比重显著上升,课堂教学地位有所下降,但课堂教学仍是法学教育的基础部分,仍然非常重要。《经济法》课堂教学应当以本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从各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出发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案例要力图反映该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真实性。在选择案例时,力求选择完整的案例,以便使学生掌握案件的全貌;尽量挑选真实发生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法律问题;注意案例与相关法律条文的衔接,增强案例分析的可操作性。案例主要从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报、互联网、法学期刊、法学著作等领域挑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案例的讲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展示案例,让学生对案情有直观认识,特别是对案例发生的背景有深入了解,学生也可以就案情发表看法。二是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法律条文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通过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让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使法律判断和法律理性得到全面展现。三是结合理论知识和立法进展由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得出准确的结论性意见。在评析案例时,应力求深入浅出,把法理说透,将法律条文解释清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