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措施:1、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此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讨论过分管制孩子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2、教师在幼儿入园、离园时主动与他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多报喜少报忧,最好长话短说。3、舒缓幼儿情绪,鼓励其认真完成每件事,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类型3:漠视教育有位家长从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家中的情况。如果老师与他反馈幼儿在园情况时,好的方面他只是表示同意,不好的方面嘴里说“配合老师,帮助孩子改正”,却没有看到他真正行动。我认为这类家长其实是在漠视教育。此种类型家长会造成幼儿对一切事物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不求上进。采取措施:1、先了解家长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老师?2、与家长个别沟通,教给家长配合的方法,向其说明配合后会产生的效果。对工作忙得家长,老师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之交流,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3、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取得好成绩后及时向家长汇报。
10
f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划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社会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快乐、高兴、自豪、依恋、自尊、自信、同情、羞愧、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和消极情感(悲伤、沮丧、愤怒、害怕、妒嫉等)。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发展积极愉快的社会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以后感受、创造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有重要影响意义。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经过认知过程获得的社会性知识经验,包括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与它们和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对不同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的理解,对处理、调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1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经常提出“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是男孩”等问题,渴望,了解自己的一切,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幼儿从几个方面认识自己,并逐渐学会比较客观地自我评价,发展其自尊心、自信心。(1)对自己表面特征的认识。“我是男孩”“我的手比妈妈的小”“我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