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标准。
一、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评)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三、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学生合作交流,师生明确。(评)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
f格特点?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或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实事求是(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